时间:60分钟 分值:75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20小题,共40分)
1、中国是人类发源地之一,是世界上发现早期人类化石和遗物最多的国家。某学习小组准备暑假实地参观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遗址,他们应该去()
A. 陕西蓝田B. 北京周口店 C. 云南元谋 D. 浙江河姆渡
2、西周建立后,为了加强对全国广大地区的统治,推行的制度是()
A. 禅让制B. 分封制 C. 郡县制 D. 行省制
3、“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是古往今来治国兴邦的基本经验。我国古代思想家最早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的是( )
A. 孔子B. 老子 C. 孟子 D. 荀子
4、成语典故“破釜沉舟”出自哪场战争( )
A. 城濮之战B. 官渡之战 C. 咸阳之战 D. 巨鹿之战
5、科举制是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重要制度,科举制正式形成于()
A. 隋文帝时B. 隋炀帝时 C. 唐太宗时 D. 唐玄宗时
6、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盛,农业丰则基础强,而农业的根本出路则在科技创新。唐朝时创制的农业生产工具是()
A. ①②B. ③④C. ①④D. ②③
7、《宋史》记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和民间谚语“苏湖熟,天下足”。这两段材料所反映的现象主要说明了( )
A. 国家重点支持东南沿海的开发B. 苏州和湖州是我国的经济重心
展开全文
C. 东南沿海地区农民赋税严重 D. 江南地区已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8、今天移动支付已经成为人们消费时常用的一种支付方法,有人认为,我们正在逐步进入“无现金社会”。但当下纸币仍然在流通流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在北宋初期,它就是( )
A. 会子B. 瓦子 C. 关子 D. 交子
9、小明同学进行探究性学习,他搜集了“契丹的兴起”、“澶渊之盟”、“宋夏和战”、“岳飞抗金”的相关资料,由此可知他探究的主题是( )
A. 中华文明的起源B. 统一国家的建立
C. 多民族政权的并立 D. 繁荣与开放的唐朝
10、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准备开展以“明朝加强专制统治”为主题的探究活动,下列符合主题的内容有( )
①废宰相,设三司②设置厂卫制度③八股取士④设立三省六部制
A. ①②④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③
11、成语“趁火打劫”用来比喻乘人之危牟取私利。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干此勾当,强占中国大片领土的国家是( )
A. 英国B. 法国 C. 日本 D. 俄国
12、中国近代史即是一部外来列强侵略史,又是一部中国人民的抗争史。下列属于中国人民在这一时期抗击外来侵略的史实是()
①黄海海战中邓世昌抗击日军②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③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④百团大战
A. ①②③④B. ①②③C. ①②④D. ①②
13、“痛殴卖国贼,火烧赵家楼。除奸不惜死,来把中国救。”青年学生总是用他们满腔的热血与辛勤汗水书写着永不褪色的青春传奇。1919年,就是这样一群学生揭开了一个新时代的序幕。这个新时代是( )
A.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代B. 资产阶级革命时代
C.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代 D.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
14、费正清说:“这是一个大约12个二十几岁年轻人参加的会议,会议是在上海法租界的一所女子学校里召开的,成员们担心巡捕的监视,乘火车转移到嘉兴南湖湖上一所游艇中继续讨论。”材料中所说的会议 ( )
A. 给思想紊乱的中共指明了方向B. 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C. 成为中共历史上重要的转折点 D. 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形成
15、“日出东方”、“星火燎原”“力挽狂澜”、“灯塔指引”、“进京赶考”五个关键词高度概括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不朽的历史功绩。其中与“星火燎原”相对应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
A. 南昌起义B. 中共“一大”的召开
C.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 D. 中共“七大”的召开
16、“从党的建立到抗日时期,中间有北伐战争和十年土地革命,我们经过了两次胜利,两次失败。北伐战争胜利了,但到一九二七年,革命遭到了失败。土地革命战争曾经取得了很大的胜利,红军发展到二十万人,后来又遭到挫折。”材料中“遭到挫折”的历史事件是( )
A. 第一次反“围剿” B. 第二次反“围剿”
C. 第三次反“围剿” D. 第五次反“围剿”
17、有一首歌唱道:“你手持汉阳造血染台儿庄,我手握大刀片喋血平型关,在战壕中你我分享着一口干粮......”歌词所反映的史实发生于( )
A. 北伐战争时期B. 抗日战争时期 C. 朝鲜战争时期 D. 解放战争时期
18、“我军队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材料中“打到外线去”开辟大别山根据地的主力部队是( )
A. 东北解放军B. 刘邓大军 C. 中原解放军 D. 华北解放军
19、兄弟齐心其利断金,望两岸共圆“中国梦”。历史上体现国共合作的事件有( )
①黄埔军校的创建②北伐战争③南昌起义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A. ①②③④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
20、1949年4月,毛泽东主席得知某战役胜利的消息时,欣然写下著名诗篇《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该战役是( )
A.辽沈战役 B. 淮海战役 C. 平津战役 D. 渡江战役
二、材料解析题(第21题11分,第22题12分,第23题12分,共35分)
21、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已成为时代热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代丝绸之路始于张骞出使西域。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它历史性地创建了一条由东亚至欧洲的陆上交通大动脉,将中国与中亚、西亚直到南欧的广大区域连接在一起。
——《中国文化传媒网》
材料二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郑和开始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远航征程。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大明朝在拥有压倒性军事优势的情况下,能够平等对待那些小国,并尊重他们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给予而不是抢掠,是很不简单的。它不是武力的征服者,却用自己友好的行动真正征服了航海沿途几乎所有的国家。这种征服是心底的征服,它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心中。当那浩浩荡荡的船队来时,人们不会四处躲避,而是纷纷出来热烈欢迎这些远方来的客人。
——《明朝的那些事儿》
材料三公元1500年前后的地理大发现,拉开了不同国家相互对话和相互竞争的历史大幕,由此,大国崛起的道路有了全球坐标——正是从那个时候起,割裂的世界开始连接在一起。经由地理大发现而引发的国家竞争,拉开了不同文明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注视,同时也相互对抗和争斗的历史大幕。
——《大国崛起》
材料四中国提出并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就是要弘扬古丝绸之路和平友好、开放包容的精神,探索新形势下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的新模式。特别是推动实现互联互通,为沿线国家加强经贸往为创造物质基础和便利条件,在平等、包容、合作、共赢的基础上续写共同发展的新篇章,最终形成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
——人民日报热点辨析
(1)材料一中张骞出使西域发生在什么朝代?为加强对西域地区的管辖,当时的政府设置了什么机构?(2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郑和船队受到当地民众欢迎的原因。(3分)
(3)材料三中“地理大发现”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1分)材料认为“地理大发现”对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2分)
(4)根据材料四,分析“一带一路”建设的根本目的。(2分)它体现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什么趋势?(1分)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材料二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增辟通商口岸等。
材料三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1)以上材料分别出自中国近代史上的三个不平等条约,请写出它们的名称。(3分)
(2)材料二、三表明,日本一直不曾放弃对中国的侵略。请列举中国近代史上日本侵华的三个事件和一次暴行。(4分)
(3)材料三中的条约是在哪次战争后签订的?条约中哪一条内容最能反映出清政府已经沦为“洋人的朝廷”?条约签订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分)
(4)结合上述三则材料,你有何启示?(2分)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无产阶级最早产生在19世纪中叶的外国在华企业中,随后又出现在19世纪60年代清朝官办的企业和70年代兴起的民族资本企业中。......到1914年,增加到100万人以上,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已达到200万人以上。
——《中国共产党历史》
材料二新文化运动和学生爱国运动是互为因果的。新文化运动使青年们摆脱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对国家危亡境遇的警觉,更使青年们认真考虑......以什么思想来救中国......经过五四运动,介绍、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又成为不可抗拒的潮流。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材料三6月3日,北洋军阀政府大规模逮捕学生,激起了民众的强烈义愤,工人、商人也参加到示威群众中来......广大的工人阶级参加了五四运动,并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准备了条件。
——《中国历史》
(1)材料一认为,中国无产阶级最早产生于何时?从1914年到1919年,其人数有何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3分)
(2)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什么?(2分)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其主要影响。(2分)
(3)五四运动爆发在何地?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6月3日”前后,运动的主力分别是什么?(3分)
(4)综合上述材料,概述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条件。(2分)
凯里市华鑫实验学校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
初三年级复读班期末测试答题卡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20小题,共4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二、材料解析题(第21题11分,第22题12分,第23题12分,共35分)
21、(1)(2分)
(2)(3分)
(3)(3分)
(4)(3分)
22、(1)(3分)
(2)(4分)
(3)(3分)
(4)(2分)
23、(1)(3分)
(2)(4分)
(3)(3分)
(4)(2分)
初三年级复读班期末测试参考答案
三、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20小题,共4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B
A
D
B
D
D
D
C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C
C
B
C
D
B
B
B
D
四、材料解析题(第21题11分,第22题12分,第23题12分,共35分)
21、(1)汉朝(西汉);(1分)西域都护。(1分)
(2)不以大国、强国自居;尊重他们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平等交流;友好交往
(任三点,3分)
(3)新航路的开辟;世界连成一个整体;相互对话和相互竞争,相互对抗和争斗。
(意思相近即可,3分)
(4)最终形成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2分)经济全球化。(1分)
22、(1)《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3分)
(2)甲午中日战争、九一八事变、华北事变、七七事变;(任写出三个,3分)
旅顺大屠杀、南京大屠杀、潘家峪惨案、细菌战(任写一个,1分)
(3)八国联军侵华;(1分)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1分)完全沦为
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分)
(4)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等。(言之有理即可,2分)
23、(1)19世纪中叶;(1分)由100万人以上增加到200万人以上;(1分)民族工业进
入“黄金时代”。(1分)
(2)民主、科学(2分) 解放了青年们的思想;启发了青年们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
(2分)
(3)北京(1分);学生、工人(2分)
(4)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