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佛教中的“能所不二”和“空色一如”是指能够认识到能知和所知主动和被动空和色有形和无形等相对概念之间的非对立性,认识到它们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这种认识有助于领悟到一切现象的空性4 “真空不空”表达的是空性并非简单的虚无,而是包含了无限的可能性这个“空”是超越了;让人无欲无求,看淡凡事间;同样,quot空即是色quot意味着空并不是虚无,而是所有现象产生的本源空与色之间不存在分离,它们是同一事物的不同面向,即理事不二,事外无理,理外无事进一步解读,quot空色一如quot表示空与色在本质上是一体的,不可分割quot色不异空quot意味着我们所见的物质现象与空的本质并非相异,而是相融相通quot空不。
这个公案让我们明白,口头讲说的或者以世智意会的空理与实证空性的圣量完全不是一回事,有本质的区别,是否能展显“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境界,是圣凡之别而密勒日巴尊者就是实证空性的大圣德,以实实在在的色空一如的实相般若圣量诠立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实相般若的理因此,我们不;其次,为何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又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其旨为何?简言之,这并非庄子式的“重言”重复repetition或强调,而是在体悟的层次不同,及显示“色空一如”的境界详言之,即“色不异空”破行者之色贪,以起空智,度欲界及色界系之一切苦厄“空不异色”色贪既破,再起不空智;达到达这里是明白的意思妄妄想,妄念都是虚幻的,不实际的本本来,原来空没有知知道,了解,明白真真性,本真,最根本的,不经过任何添加本本来有具足拥有明白了一切的妄念,妄想,本来就是不实际的,都是虚幻的,看不见,摸不到的,知道了我们的本性,是;前面已讲明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此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前面是异,后面是这个即是,就更进一步了那么是说明什么问题呢,是讲明色空之间的关系,不但是不异的,而且是即是,它不但不异不离开,并且就是它,就我刚才总结的几句,就是它此经中之指不异者,是不离的意思,就是不离开,它们互不离,即是加深本;色空从本源上说,是一体的色是空性“因缘和合”而产生或幻化而出一切色都是通过一定的“因缘和合”而从空性中产生或幻化出来也就是说,色是空性在一定因缘条件下的表征或表象或表相色来自空一切色都有空性而空性则是色的本源或本质;般若经中的空即是色,空并不是指佛性也,而是指无所有,指无常也性相非是一如,何以故相无所有故,相无所有,何以似如诸相无常,即不是如,若不是如,何谓一如邪说若相即是性,那如来于涅槃经中说我之法身,非是杂食身,岂是大妄语也若不是佛妄语,那就是你在大妄语性不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有两层意思第一种佛家意思,就是说世间万物众多,不要贪恋,今天是你的,明天就是别人的争来争去,到头来谁都不是的只要心中有佛,其他都是过眼云烟第二种民间意思,就是说要好好做人,不要色欲成性为其小儿事情大,为其女人失天下色致家破,家破因色起。
色是空性在一定因缘条件下的表征或表象或表相色来自空一切色都有空性而空性则是色的本源或本质宗教解释 出自玄奘译著的心经,全句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法无二乘,人有愚顿万法一如,随人以为高下上乘人不见有法,中乘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有两层意思第一种佛家意思,就是说世间万物众多,不要贪恋,今天是你的,明天就是别人的争来争去,到头来谁都不是的只要心中有佛,其他都是过眼云烟空色无二有两义一,心念本空念从心起,心随物转,念本是故造知见,念灭则见灭,所以空与色是造意而出;空性是指诸法的根本属性,也是必然的属性,世间万事万物皆是因缘和合而成,所谓“诸法因缘生,缘尽法还灭”,在佛教的般若观中,不仅世间法,连出世间法也是毕竟空的性质但注意空不是没有的意思,如果陷入了顽空而否认一切,那就是邪见了所以大乘佛教在龙树菩萨提出空观以后,后来无著菩萨又创立;空即是色 空和色必然对立而生,心里有空的概念,口口声声说自己空空如也,六根清净,说明心里就在克制色欲,也深知色之意味,所以空也是色就好象大家都说戒烟戒烟,那么烟就一定很糜盛猖獗。
这正证明人都是有七情六欲的,参不透色即是空也侧面反映他的修行不够,还没受过情商,对爱情还是充满期待。